热门搜索:网页游戏 火箭球赛 热门音乐 2011世界杯 亚运会 黄海军演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综艺快报 >> 内容

儿科医生建议,这三种“二类苗”一定要打

时间:2019/11/5 16:10:31 点击: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在珠海召开。本次大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儿科专家积极参与了“一分钟·护一生——携手抵御肺炎球菌性疾病”公益活动。该行动旨在提升全社会对肺炎球菌性疾病的认知,强化预防大于治疗的健康理念,呼吁每人多花一分钟,共同抵御肺炎球菌性疾病。

儿科医生建议,这三种“二类苗”一定要打

造成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疾病

肺炎长年排第一

“作为一名儿科医生,我在门诊和生活中经常被患儿家长和亲友问到,有没有必要非规划疫苗,也就是通常我们说的‘二类苗’。” 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副主任沈振宇表示,根据他的观察,家长们普遍都觉得一类苗是一定要打的,但对二类苗还是不是太了解,“总的来说我的建议是,两大类疫苗都是孩子抵抗病菌所需要的,只要孩子身体健康允许、家里经济条件许可,建议两类疫苗都排到接种计划里面去。”

“我经常和我的病人说,三种二类疫苗是一定要打的:肺炎球菌疫苗、轮状病毒疫苗和EV71疫苗,这三种疫苗打了,可以防2/3的儿童常见病。尤其是肺炎球菌疫苗。”沈振宇解释,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就单一病种对5岁以下儿童造成的致死病例和疾病负担来说,肺炎、腹泻连续多年都是第一、第二位。

他表示,肺炎球菌、Hib、腺病毒等病原体都可以引起肺炎,然而要论引起肺炎最主要、危害程度最大的病原体,非肺炎球菌莫属。肺炎球菌不仅可以引起肺炎。“肺炎球菌的结构使它容易突破屏障进入血液到处走,因此还可以引起菌血症、脑膜炎。其中肺炎球菌性脑膜炎还可能留下耳聋、瘫痪、智力低下等严重的后遗症,严重威胁儿童的健康和生命。”而看起来不是大问题、但容易反复发作而困扰孩子、家长的鼻窦炎、中耳炎,也可因肺炎球菌引起。

肺炎球菌危害常被家长忽视

流感季节即将到来,不少家长已经准备重点防范。沈振宇表示, 肺炎球菌性疾病和流感有不同的特点,流感流行起来“来势汹汹”,很可能幼儿园或小学一两个生病的孩子就会引起班上流行,而肺炎球菌虽然也是经过呼吸道传播,可是由于感染后不会立即发病,而是会定植在人的鼻咽部待人体抵抗力下降时伺机犯事,因此往往不会出现同一个班上的孩子同时发病,加上肺炎球菌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孩子就诊的科室比较分散,因此肺炎球菌的危害往往被家长忽视或低估。

实际上,在所有疫苗可预防的疾病中,肺炎球菌性疾病是导致全球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重要原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每年约有70万~10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于肺炎球菌性疾病;亚太地区每分钟大约有1名5岁以下儿童死于肺炎球菌性肺炎。“肺炎球菌性疾病的危害比起流感要更高。而当流感合并肺炎球菌,两者堪称‘联合杀手’,引起的重症率、死亡率都比单纯流感更高。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把肺炎球菌性疾病列为需要极高度优先使用疫苗预防的疾病。”沈振宇表示。

半岁到1岁期间易感染肺炎球菌

建议提前接种疫苗预防

“历史上,肺炎球菌疫苗和抗生素的研发热度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沈振宇介绍,肺炎球菌疾病的严重性早已被觉察,因此早在一个多世纪前,医学界就开始研发肺炎球菌疫苗,第一支肺炎疫苗的面世比抗生素更早。但1928年世界上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被发现后,由于肺炎球菌性疾病的治疗有了飞速发展,肺炎球菌疫苗的研发速度就慢了下来。

随后,抗生素越来越“高级”,但也随着其广泛使用也导致了包括肺炎球菌在内的细菌出现耐药性。“和二三十年前比起来,现在我们临床上用抗生素治疗肺炎球菌性疾病的效果,已经没那么好了,尤其是多重耐药的病例,药物选择起来十分棘手。”沈振宇说,这给肺炎球菌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又添加了砝码,疫苗的研发又重新受到重视,现在医学界认为,应该更加重视肺炎球菌疾病的预防。

据调查,约1/3的5岁以下孩子,在鼻咽部会有肺炎球菌定植。沈振宇提醒,宝宝在6个月大以前还能靠从妈妈体内获得的“母传抗体”抵抗常见的病菌侵袭,6个月后,宝宝自身的免疫系统还没完全建立,免疫功能低下,因此半岁到1岁是肺炎球菌感染的高风险期。“建议在父母在孩子6个月内带孩子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对于个人来说,可以大大增强抵抗肺炎球菌的免疫能力,对于群体来说,接种人多了还有利于形成整个人群的群体免疫效果,从根本上控制传染病的流行和爆发。”沈振宇说,作为临床儿科医生,希望医护人员在和儿童家长交流时,能多花一分钟进行肺炎球菌疾病的宣教工作。

作者:634233293 录入:634233293 来源:原创
信息来自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客服!QQ:501734467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文章发布 | 在线留言 | 法律支援 | 人员认证 | 投诉建议 | 合作联盟 | 版权所有 | 本站wap手机访问
  • 广州新闻网(www.v2v3.com)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有害短信息举报 | 阳光·绿色网络工程 |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 广东省通管局

  • 广州新闻网 版 权 所 有 ,信息来自网络,如有疑问请联系客服!QQ:501734467
  • 3